一般生
2020 EEPAT 歐洲留學獎學金得主分享
彭紹宇
2022/03/08
研修機構:King’s College London, MA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研修年份:2020/2021
一、 選修緣由
大學時期雙主修外交與國貿,希望自己能持續在該領域精進,並透過政治與經濟的視角,更能全面理解國際關係與國際事務的運作,因此選擇至國際政治經濟(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研修。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落於英國首都倫敦的市中心,也有許多令人尊敬的學術權威在此任教,能夠在學術世界研究之餘,保持與外在世界的互動。
二、 課業學術
英國學年分三學期,前二學期有課程,最後一學期則是論文寫作。
前二學期的授課中,國際政治經濟的課程各有一門必修與二門選修,必修課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ies And Issues以學術主義為軸,探討不同的學派內涵與理念。選修課我則選了關於東亞與國際政經、歐盟與亞洲的政經關係、新時代的媒體政治、跨國企業與供應鏈等課程,與較偏向學術為重的必修課相比,我試圖在選修中選擇較能呼應且應用於時事的課程,教授認真且都會跟隨時事補充,例如在媒體課中討論2020年美國大選的假新聞,在東亞政經中談論東協在2021年初緬甸軍事政變的混亂局勢中扮演何種角色等等。
與同學們的討論課也受益良多,受限於疫情,這次大多數皆為線上授課,但老師善用視訊軟體的breakout room等功能,依然讓課程能夠有小組討論的環節,與來自世界各國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們交流令人興奮,同時也能分享自己的觀點。除此之外,英國的教授大多極具包容性,儘管學生回答不見得正確,依然會給予發言者充分的尊重,並以提問的方式鼓勵思考,讓議題在討論中愈鑿愈深,批判思考與文獻的熟悉則相當重要。
三、 困難與挑戰
1. 時間分配
英國碩士課程在一年內完成,其實相當緊迫,課程設計上,通常每門課會有授課型的Lecture和討論型的Seminar,為了確保自己在討論課能夠很好地與同學們討論當週課程和延伸內容,需花費相當多時間閱讀文獻,一開始會亟欲所有的文章都看完,但常常變成讀得不深,也不易留給自己思考空間,因此建議同學能專注於二至三個較為重要的文獻,我也習慣在閱讀同時寫下筆記,為每段總結重點,之後再回顧時則會更容易省時一些,也更能李清泉篇頭緒。每份文獻讀完後,也能嘗試稍微將自己的觀點或疑問書寫下來,在討論課時有機會就能提出,將對參與度和課程了解的程度有莫大助益。
2. 學術寫作
或許不是每個人在大學時期皆有英文學術寫作的練習,雖然自己在大學時有用英文作答申論題的經驗,但進入一個學術嚴謹的環境,如何正確地掌握英文學術寫作仍舊是個大挑戰。這一年來的心得是,在閱讀文獻時,能多多注意作者是如何闡述一個概念,大至架構和層次為何,細微至用詞和造句,甚至鼓勵大家能另外做個筆記,這樣之後需要自己產出essay或論文時,就更有實用的素材和指引能夠參考。
學術寫作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觀點,並且清晰地將思路解釋出來,因此對該領域的內容透徹了解是最為基本的,在那之上,必須多多反問自己「我同意嗎?」或是「哪部分我認同,哪部分則覺得不完全正確」,並且用批判性的視角閱讀資料,而非全盤接受,這是不容易且需要多次練習,但藉由參考學術文獻和平時討論課上的反思和辯論,都能讓自己更習慣「產生自身觀點」的過程。
四、 留學生活
來到倫敦念書的這一年正逢疫情從最嚴重到緩和的期間,度過好幾月的Lockdown,的確少了和同學實體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但也無形中給我一個更專注的空間集中於課業和自我,在過程中我甚至也在《聯合報副刊》書寫倫敦生活的專欄〈半熟倫敦〉,還有幸出了一本書《黑盒子裡的夢:電影裡的三倍長人生》,接著在完成論文後施打疫苗迎接解封,回頭看這個決定其實一點也不後悔。
我常覺得,出國留學不只是學校生活和學術訓練,更重要的是體驗不同的人生經驗,整個城市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教室,倫敦更是如此,或許很多人選擇待在母國接受線上課程,但實際到了當地便是截然不同的體驗,因為疫情難以出國,反倒有機會去到英國國內許多城市,也藉由自身興趣多多參與活動認識朋友。
最想感謝臺灣歐洲教育推廣協會提供的歐洲留學獎學金,分擔我在留學生涯中的負擔,由衷感謝協會的種種協助。
異國生活不完全光鮮亮麗,身為研究生更是壓力重重,就像是不斷看見自己最壞掉的一面,然後重新建構,重新成長,不知不覺會發現自己的極限又往後推了一點,和啟程前的自己有了很大的不同。回首這一年,這像是一段逼座自己快速成長的培養皿,那些痛苦當下巨大難熬,但其實很值得,那些忙碌,充實和難忘,都會成為往後人生一再回味的風景。
研修年份:2020/2021
一、 選修緣由
大學時期雙主修外交與國貿,希望自己能持續在該領域精進,並透過政治與經濟的視角,更能全面理解國際關係與國際事務的運作,因此選擇至國際政治經濟(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研修。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落於英國首都倫敦的市中心,也有許多令人尊敬的學術權威在此任教,能夠在學術世界研究之餘,保持與外在世界的互動。
二、 課業學術
英國學年分三學期,前二學期有課程,最後一學期則是論文寫作。
前二學期的授課中,國際政治經濟的課程各有一門必修與二門選修,必修課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ies And Issues以學術主義為軸,探討不同的學派內涵與理念。選修課我則選了關於東亞與國際政經、歐盟與亞洲的政經關係、新時代的媒體政治、跨國企業與供應鏈等課程,與較偏向學術為重的必修課相比,我試圖在選修中選擇較能呼應且應用於時事的課程,教授認真且都會跟隨時事補充,例如在媒體課中討論2020年美國大選的假新聞,在東亞政經中談論東協在2021年初緬甸軍事政變的混亂局勢中扮演何種角色等等。
與同學們的討論課也受益良多,受限於疫情,這次大多數皆為線上授課,但老師善用視訊軟體的breakout room等功能,依然讓課程能夠有小組討論的環節,與來自世界各國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們交流令人興奮,同時也能分享自己的觀點。除此之外,英國的教授大多極具包容性,儘管學生回答不見得正確,依然會給予發言者充分的尊重,並以提問的方式鼓勵思考,讓議題在討論中愈鑿愈深,批判思考與文獻的熟悉則相當重要。
三、 困難與挑戰
1. 時間分配
英國碩士課程在一年內完成,其實相當緊迫,課程設計上,通常每門課會有授課型的Lecture和討論型的Seminar,為了確保自己在討論課能夠很好地與同學們討論當週課程和延伸內容,需花費相當多時間閱讀文獻,一開始會亟欲所有的文章都看完,但常常變成讀得不深,也不易留給自己思考空間,因此建議同學能專注於二至三個較為重要的文獻,我也習慣在閱讀同時寫下筆記,為每段總結重點,之後再回顧時則會更容易省時一些,也更能李清泉篇頭緒。每份文獻讀完後,也能嘗試稍微將自己的觀點或疑問書寫下來,在討論課時有機會就能提出,將對參與度和課程了解的程度有莫大助益。
2. 學術寫作
或許不是每個人在大學時期皆有英文學術寫作的練習,雖然自己在大學時有用英文作答申論題的經驗,但進入一個學術嚴謹的環境,如何正確地掌握英文學術寫作仍舊是個大挑戰。這一年來的心得是,在閱讀文獻時,能多多注意作者是如何闡述一個概念,大至架構和層次為何,細微至用詞和造句,甚至鼓勵大家能另外做個筆記,這樣之後需要自己產出essay或論文時,就更有實用的素材和指引能夠參考。
學術寫作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觀點,並且清晰地將思路解釋出來,因此對該領域的內容透徹了解是最為基本的,在那之上,必須多多反問自己「我同意嗎?」或是「哪部分我認同,哪部分則覺得不完全正確」,並且用批判性的視角閱讀資料,而非全盤接受,這是不容易且需要多次練習,但藉由參考學術文獻和平時討論課上的反思和辯論,都能讓自己更習慣「產生自身觀點」的過程。
四、 留學生活
來到倫敦念書的這一年正逢疫情從最嚴重到緩和的期間,度過好幾月的Lockdown,的確少了和同學實體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但也無形中給我一個更專注的空間集中於課業和自我,在過程中我甚至也在《聯合報副刊》書寫倫敦生活的專欄〈半熟倫敦〉,還有幸出了一本書《黑盒子裡的夢:電影裡的三倍長人生》,接著在完成論文後施打疫苗迎接解封,回頭看這個決定其實一點也不後悔。
我常覺得,出國留學不只是學校生活和學術訓練,更重要的是體驗不同的人生經驗,整個城市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教室,倫敦更是如此,或許很多人選擇待在母國接受線上課程,但實際到了當地便是截然不同的體驗,因為疫情難以出國,反倒有機會去到英國國內許多城市,也藉由自身興趣多多參與活動認識朋友。
最想感謝臺灣歐洲教育推廣協會提供的歐洲留學獎學金,分擔我在留學生涯中的負擔,由衷感謝協會的種種協助。
異國生活不完全光鮮亮麗,身為研究生更是壓力重重,就像是不斷看見自己最壞掉的一面,然後重新建構,重新成長,不知不覺會發現自己的極限又往後推了一點,和啟程前的自己有了很大的不同。回首這一年,這像是一段逼座自己快速成長的培養皿,那些痛苦當下巨大難熬,但其實很值得,那些忙碌,充實和難忘,都會成為往後人生一再回味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