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教育展
經驗分享 - - 一般生- 2018 EEPAT 獎學金得主 留學生活心得
分享者 : 林育珊
分享主題 : 2018 EEPAT 獎學金得主 留學生活心得
分享日期 :2019/11/19
內容 :

      

德國,越來越多臺灣學生夢想中的留學首選。它,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是歐洲的經濟強權、讓國際學生享有和當地學生同樣的優惠,也是我的逐夢之地。


一年後,我兌現了與自己在大學三年級時,從德國交換要回台灣前與自己的約定,再次回到德國。唯一不同的是身份的轉變,從一年的交換生到兩年學程的碩士生,心理的壓力自然也沈重了不少。在開學前一個月抵達德國,我再次走遍了德國的小鎮,回到之前交換時待的大學城哥廷根,回憶當年在那裡唸書的時光。到達漢堡,幸運地,找到與一位在漢堡工作的台灣女生所出租的房源,也因此認識許多在漢堡的台灣人,且了解不少在德國求職的資訊。

開學前,我參加了學校為國際生所開的德文密集課程,重新開始接觸德文,為這邊的課程和之後在德國實習的計畫做準備。雖然之前在交換期間已有中級德文的基礎,但在回台一年後,我的德文能力也還給了老師不少。我在德國所就讀的科系為英語授課的學程,但不免有幾堂課教授只用德文授課。為了上自己有興趣的課,我在第一學期也挑戰自己,上了一堂全德文授課的課程,課名為—Introduction to CSR: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Business Ethics,成為這堂課上唯一的華人學生。這堂課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卻也增添了我的信心。在全德文授課的環境下,在課堂上,一開始只聽得懂六成的我,只能用課前時間預習英文版的講義,然後在課後問德國學生另外聽不懂的四成。但逐漸的,我的德文聽力也進步了許多,在最後的幾堂課上,也能跟著德國學生一起笑教授所講的德式冷笑話。這才讓我發覺,那些原本的壓力,都是多餘的,只有用心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法則。

第一學期開始,我比系上預期一學期的學分數外又多修了九學分,總共是39學分。我用課餘的時間另外修了兩堂德文課程。德國的學制和台灣的相比有許多不同。在系上,第一學期,我們需要從規定的七門基礎課程中,選擇四門來完成基礎課程的規範。特別的是,在學期之間,課程中都沒有小考及期中考,只有特定的幾門課會有要求在助教課時,分成小組作報告分享。而基礎課程的評分標準是百分之百決定在期末的考試成績,於是期末考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候,就會發覺到自動自發學習的重要性。在學期間,沒有小考或期末考的壓力之下,如果課程複習全部都擠到期末考前才開始準備的話,鐵定會負荷不來。德國的考試制度與台灣也相差很大,在台灣我們已經很習慣許多考試中,會看到的選擇題,在德國完全不會出現。德國的考試基本上都有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而每道題都是簡答或申論題,讓學生發揮自己所學的理論,並表達自己的意見,為自己的想法辯駁。每堂課考試的日期也都在放寒、暑假的期間,並會有兩個考試時程讓學生選,如冬季學程,在二月和三月各有一個考試日期,讓學生衡量自己的讀書進度來選擇考試時程。但學生之間總有流傳,因為教授們認為學生們有多一個月的時間準備,第二階段的考試總會比第一階段的來得難。我在考完第一學期的考試後,也能深深得能印證這個流傳的可信度。

                                                

德國的學期很短,扣掉國定假日等,真正上課的時間前後為三個月左右。所以,很快地,我來到了碩士的第二學期。上完第一學期的基礎課程後,第二學期開始進入較專業的學術課程,系上提供我們兩個模組去選課,分別是: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and Socioeconomics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我們需要在這兩個模組底下選至少三堂課。而這三堂課中,又要有一堂課需要是專題討論課。專題討論課與一般的課不同。課堂上,老師的上課方式是做分組或是個人報告,報告完後,以討論的方式進行課程。考試方式也以課後繳交十到二十頁的小論文等報告為主。剛開始,我會很怕這種專題討論課。在台灣,大學時期,不需要接觸到論文這部分,所以剛開始聽到期末要交論文當作評分標準,心裡也會滿不安的。但到學期末後,才發現專題討論課比一般課程拿到的成績還高外,利用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自動自發地查相關資料,也會學到比較多。第二學期,我也選了一堂等同於系上的必修課,名為Industrial Ecology。這堂課主要是在探討循環經濟及如何模仿我們的自然生態,讓工廠的製造過程中所生產的廢物原料再回歸到生產線。這堂課也給我們實際的經驗。在期末時,系上與德國的當地酒廠合作,讓學生幫他們研究如何行銷有機啤酒、做市場定位及計算在廠房的天花板上裝置太陽能板所需的成本等。這次難得的經驗,讓我更堅定的想往「永續發展」這條路邁進。


讀完第一學年後,我很慶幸自己在德國選擇了這個科系,並繼續攻讀研究所。在德國的日常生活中,總能在小細節裡看出德國人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所造成環境或社會的負面影響的重視。在超市裡,總能看到許多有機食品及具國際認證對環境傷害較低的商品,供消費者選擇。除此之外,在德國也能看到大型的連鎖有機超市,及小型的無包裝商店。而這些商品的價位,跟一般商品相比也只大約貴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左右。有趣的是,有些對環境傷害較低的商品,還比一般生產過程的商品來的便宜。在第一學期所選的一堂,課名為Sustainability and Management,對我系的學生來說,這堂課算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也因為這堂課及這個科系,讓我認識到有許多歐美公司對環境及社會利益的重視,他們已採取許多政策,努力達到零污染及利用再生能源等去生產產品。也才讓我更加深深體會到,公司不應只是一個冰冷冷的個體,總是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多歐美公司的案例也告訴我們,在重視環境及社會利益的同時,經濟利益也是能同時被提升的。這也讓我想起台灣現況,對台灣的許多企業來說,環境利益和社會利益依舊還是不像經濟利益一樣被重視。所以,造成台灣現在有許多污染問題需要社會共同去承擔及解決。這個問題也讓我反思,該怎麼做才能改善這個問題,讓尚未意識到環境及社會利益的重要性的企業,開始重視這個議題,並著手去做改變。

在課堂外,我也很榮幸能夠獲選並擔任漢堡台灣同學會的副會長。每個月,我們都會舉辦至少一項活動,讓在漢堡的台灣人交流,增進彼此的感情,並互相照顧。像在今年三月底,我們舉辦了「求職分享會」的活動,邀請已在德國工作多年的台灣人,來跟在漢堡求學的學生們分享他們當初求職的經驗,讓未來有想在德國找實習或工作的同學,能藉由他們的分享,更了解在德國求職時的技巧與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五月出,我們也跟駐漢堡台灣辦事處在漢堡港口合辦滑龍舟競賽,來慶祝端午節的活動。在與三隊壯碩的德國消防隊隊員的比拼之下,我們第一次拿下第二名的佳績。今年六月底,我們也在漢堡大學的亞非學院租借了場地,延續傳統,舉辦了第三屆「台灣之夜」的活動。當天,我們播放了介紹台灣的影片、準備了五個以台灣節慶為主題的闖關遊戲,並請來台灣音樂學子們來表演我們的傳統曲目,更開放在漢堡的台灣媽媽們來學校擺攤,讓世界各地的人用遊戲、音樂及美食來認識台灣的傳統文化及寶島之美。因為擔任漢堡台灣同學會的副會長,才讓我發覺,台灣人在國外的團結及溫暖。在漢堡的我們,雖然只有小小的力量,卻也默默的讓世界看見台灣。

對之後的計畫,我期許自己能在第三學期時,完成系上所有規定的課程,並也開始以學生身份在國際公司做Working Student的工作。且在第四學期時,能找到與企業永續發展相關的實習機會,並在實習時與企業合作,在第五學期時以實習經驗,完成碩士論文。在德國,外國學生拿到德國學歷後,會有一年半的找工作簽。我也希望能利用這個機會,在德國找到一份與永續相關的工作,更深入的去探討德國國際企業是如何解決經濟利益的問題,並達到對環境及社會利益雙贏的局面。在長遠規劃裡,還是想回台灣,改善台灣企業對於環境及社會利益的重視程度。在德國度過第一學年後,我回到家鄉,看見台灣居民的環保意識也開始抬頭。民眾也紛紛開始普遍使用購物袋及拒絕使用塑膠吸管。感受到台灣的成長的我,在心中期許著台灣有一天能全心為我們的後代著想,讓我們的後代也能有權利享受著寶島美麗的自然風光。

一步一步,我在德國的逐夢之路,未完待續。